编者按:科技是第一生产力,人才是第一资源。从田间地头到生产车间,从技术瓶颈到产业升级,十堰市科协主动作为,当好“科技红娘”,柔性引进顶尖智力资源,让院士专家工作站成为企业攻克“卡脖子”技术的“攻关站”、培育创新人才的“孵化器”。从10月19日开始,《十堰新闻联播》推出系列报道,聚焦院士专家工作站如何精准对接企业需求,破解发展难题,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,为十堰高质量发展注入强劲智力动能,今天播出专家工作站“破局”,双兴智能实现豆类收获“芯”突破。
农用机械是农业现代化的基石。位于十堰市茅箭区的湖北双兴智能装备有限公司,依托陈巧敏专家工作站,不仅攻克了豆类收获“卡脖子”技术 ,更从代工厂跃升为行业“隐形冠军”。
近日,农业农村部南京农机化研究所副研究员徐金山来到十堰,刚下高铁就一头扎进湖北双兴的研发车间,作为陈巧敏专家工作站的核心成员,检查正在进行第五轮试制的大豆玉米一体化收割机,是他此行的重要任务,每个季度都要往返于南京和十堰之间。
检查过后,徐金山认为新试制的收割机整体不错,但存在一些细节上的小问题。
徐金山口中的“小问题”,直接关乎农机效率和农民收成,双方团队现场排查了卡阻、飞溅、收集等问题,迅速敲定改进方案 。他们将在农机上装载自动导航系统来辅助驾驶,包括损失率传感器、破碎率传感器、产量传感器、水分传感器,今后,这台车将成为智能化设备。

如今在豆类收获机械制造领域领先的双兴智能,几年前还只是农机代工厂,最初按造汽车思路生产农机,产品下田就“趴窝”,豆子破损率也高。
困境中,在茅箭区科协牵线下,双兴智能与顶尖机构南京农机化研究所共建“陈巧敏专家工作站”,开启深度“产学研”融合。
茅箭区科协主席陈芳芳说,区科协积极帮助企业建立专家工作站,同时申请资金帮扶,最终形成了创新成果 ,获取了专利五项,发明专利三项,制定了行业标准 ,填补国内豆类专用收割机空白,获评了“2025年湖北省院士专家工作站优秀工作案例”荣誉。
湖北双兴智能装备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汪远洋说,专家组带来最先进的气吸风送式豆类收割机技术,公司负责将其成果转化,该项技术中豆子破碎率实测仅6‰,达到国际国内领先水平。

凭借这项国际领先技术,双兴智能研发的大籽粒蚕豆收割机迅速占领国内80%以上市场 ,并出口中亚。如今,公司乘势而上,又研发小籽粒收割机,实现一机多用。汪远洋介绍,小籽粒收割机主要用于收割鹰嘴豆、绿豆、豌豆,它可以根据不同作物特征,改变滚筒转速,升降底盘,同时兼顾输送方式,达到一机多用。
3年来,在专家工作站强力支撑下,双兴智能已成长为拥有五大系列专用及复合收割机产品的行业新锐。徐金山介绍,专家团队多次带领研究生进公司学习和培训,在实践中,培养研究生解决问题的能力,同时也为双兴智能公司培养了一批优秀的工程师,为公司今后发展建立了坚实的基础。
湖北双兴智能装备有限公司董事长李正江说,专家工作站培养和提升了公司技术团队在技术、研发等方面的能力,搭建优质平台,为公司提供了技术支撑,截至目前,公司今年产值规模已超过8000万元 ,下一步,公司将进一步扩大市场规模,计划年产值达到近3亿元规模水平。(全媒体记者 徐静 李璐)
编辑:陈琦
原创作品,未经许可禁止转载