听众朋友,晚上好。这里是十堰广播电台晚间节目《太和夜话》,我是文艺。当城市的灯火次第亮起,有一个关于生命接力的故事,正在太和医院的深夜悄然上演。61岁的刘阿姨,背负着如怀胎七月般的巨大囊肿,在血小板极低的险境中,等待着一场看似不可能的手术。今晚,就让我们一同聆听,多学科专家团队如何携手为生命破局,为一位普通患者卸下沉重的“腹腔重担”。
这一切,要从几年前说起。一次普通的体检,刘阿姨得知自己有个“卵巢囊肿”,当时它不痛不痒,她也没太在意。可就在这一年,变化悄然发生——她的腹部像被施了魔法般一天天隆起,曾经的裤子再也穿不上,走路变成小步挪移,快走几步就喘不上气。弯腰、抬手这些日常动作,对她来说都成了挑战。镜子前,那个日渐陌生的身影,让她心生惶恐。
直到今年九月,她的腹部已如怀胎七月般高高隆起,每一次呼吸都变得费力。一次弯腰捡东西,她几乎摔倒。那一刻,她意识到:不能再等了。
她走进了太和医院妇产中心,满心期待能卸下这身体的“重担”。然而,第一道关卡就摆在眼前——血常规结果显示,她的血小板和白细胞数值远低于正常水平。“您知道吗?血小板就像我们身体里的‘修复小队’,您现在的数量,根本无法承担手术中的出血风险。”医生耐心解释,建议她先去血液内科查明原因。
带着不安与期盼,刘阿姨转入血液内科。一系列检查后,真相浮出水面——肝硬化引发的脾功能亢进,使得脾脏这个本应守护血液的器官,反而成了“血小板杀手”。
随后她转入肝胆胰外科,可治疗之路依然曲折:药物调理效果甚微,而腹中那颗20厘米的囊肿却如“定时炸弹”般不断压迫着她的脏器。“指标不达标,手术做不了;囊肿不切除,生命受威胁。”这个两难处境,像一块巨石压在每个人的心头。
就在这关键时刻,太和医院的多学科诊疗模式点亮了希望的曙光。肝胆胰外科周武华主任迅速集结血液内科、妇科、麻醉科、康复科专家,一场为刘阿姨量身定制的手术方案在紧急会诊中诞生。“我们不能让阿姨经历两次手术创伤,必须一次手术,解决两个难题!”周武华主任的话,掷地有声。
手术室里,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生命接力开始了。周武华主任率先精准切除病变脾脏,随着手术监测屏幕上血小板数值的攀升——100、150、200……达到安全线的那一刻,妇科巍峰主任团队立即接过“接力棒”。那颗与周围组织紧密粘连的巨大囊肿,在医护人员精细如绣花般的操作下,被一点点分离、取出。3个小时后,当那个直径20厘米的“腹部巨石”被成功取出时,手术室里所有人都轻轻松了口气。
10月8日的清晨,当医护人员推开病房门时,看见刘阿姨正轻抚着自己平坦的腹部,脸上绽放着久违的笑容。她紧紧握住医生的手,声音哽咽:“谢谢你们!我终于能平躺着睡觉,能自由地走路了……”
这场跨越学科的生命接力,不仅成功拆除了刘阿姨腹腔里的“巨型炸弹”,更彰显了现代医学多学科诊疗模式的强大优势。肝胆胰外科周武华主任表示:“MDT模式打破了专科壁垒,实现了‘医生围着病人转’的理念,让疑难重症患者获得了更精准、更安全的治疗方案。”
在此,医生也特别提醒广大听众:健康无小事,体检发现的异常指标,哪怕暂无症状,也务必重视定期随访;若遇手术条件不达标的情况,也不要轻易放弃,多学科诊疗或许能开辟新的希望之路。早发现、早干预,是对健康最好的守护。
万家灯火,每一盏背后都是一个鲜活的生命故事。今晚的太和夜话,我们见证了多学科协作创造的医学奇迹,也感受到了医者仁心的温度。明晚同一时间,《太和夜话》将继续与您相约,聆听更多守护生命、温暖人心的故事。我是文艺,祝您晚安。
(节目编辑:雷勇 龚艳琳 通讯员:李毓霞 播音:文艺)
编辑:思渺